耳朵疼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神经性疼痛以及耳部肿瘤等疾病原因有关。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频繁掏耳、耳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气压变化可能导致耳部软组织损伤,从而引发疼痛。例如乘坐飞机时气压骤变可能引起耳闷胀痛,通常通过吞咽、咀嚼动作可缓解。此类疼痛多为暂时性,去除诱因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
2、外耳道炎
细菌或真菌感染外耳道时,可能出现耳痛、耳道红肿、渗液等症状。游泳后耳道进水或不当使用挖耳工具常为诱因。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合并真菌感染需配合硝酸咪康唑乳膏。
3、中耳炎
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耳深部搏动性疼痛,可能伴随听力下降、耳流脓等症状。急性期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口服抗生素,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若形成鼓膜穿孔,必要时需进行鼓室成形术。
4、神经性疼痛
耳大神经、三叉神经等受损时可能出现放射性耳痛,常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或颈椎病患者。疼痛呈电击样或针刺样,可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片等营养神经药物,配合红外线理疗改善症状。
5、耳部肿瘤
外耳道乳头状瘤或中耳癌等占位性病变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疼痛,常伴有耳道出血、面瘫等症状。确诊需通过病理活检,早期病变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晚期可能需结合放射治疗。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保持耳道干燥清洁。若耳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发热、眩晕、听力明显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前往耳鼻喉科就诊。不建议自行使用滴耳液,特别是鼓膜穿孔者禁用耳毒性药物,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