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可通过调整体位、吸氧治疗、药物干预、治疗原发病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快速缓解。具体方法需结合病因选择,并严格遵医嘱处理。
1、调整体位
若因活动后气促或慢性肺部疾病导致,可采取半卧位或前倾坐位,双腿自然下垂。此姿势可减少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迫,降低心脏负荷,同时借助重力作用使辅助呼吸肌参与运动,从而改善通气。
2、吸氧治疗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急性发作等缺氧性呼吸困难,需立即低流量吸氧。家庭可备用制氧机,外出时可以使用便携式氧气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氧浓度和流量,避免氧中毒。
3、药物干预
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呼吸困难可以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快速扩张气道;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可减轻心脏负荷;感染性疾病需静脉注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头孢曲松钠抗炎抗感染。需注意这些药物均需凭处方使用,不可自行滥用。
4、原发病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需雾化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需静脉注射呋塞米利尿;自发性气胸需立即胸腔穿刺排气。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需在急诊科通过CT、血气分析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实施。
5、紧急处置
若出现口唇发绀、意识模糊、血氧饱和度低于90%或伴随胸痛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重症,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过程中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术机械通气。
需特别注意,自行使用镇静类药物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缺氧风险。所有应急处置后仍需到呼吸内科或心血管专科完善肺功能、心脏彩超等检查,排查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等潜在病因。日常需避免接触过敏原,肥胖患者需减重,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