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接种部位局部反应、全身性反应以及罕见的过敏反应。这些反应通常较轻微且可自行缓解,无需过度担心。
1、接种部位局部反应
疫苗接种后常见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这主要由于疫苗成分刺激局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通过冷敷或热敷缓解,通常2-3天内消退。
2、全身性反应
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多由疫苗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所致,体温通常不超过38.5℃,可通过多饮水、适当休息缓解。若体温较高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
3、过敏反应
极少数人可能发生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多发生在接种后30分钟内,因此接种后需留观半小时。出现严重过敏症状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急救处理。
接种疫苗后应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或局部红肿范围持续扩大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病因。日常可通过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增强体质,有助于减轻疫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