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食物中毒通常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导致胃肠道症状。
1.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禽类、蛋类及未煮熟的肉类中。感染后可能引发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该菌在20℃以上环境中繁殖较快,未充分加热的食物易成为传播媒介。
2.金黄色葡萄球菌
该菌产生的肠毒素是致病主因,常见于受污染的手部接触食物或乳制品。中毒后2-6小时内可出现剧烈呕吐、水样腹泻,但通常病程较短,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恢复。
3.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存在于海产品如贝类、鱼虾中,尤其在夏季高水温环境下易繁殖。感染后除腹痛腹泻外,可能伴随血便或黏液便,严重感染者需及时补液治疗。
4.大肠杆菌
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如产毒性菌株)可通过未灭菌乳制品、生蔬菜传播。典型症状包括水样或血性腹泻,部分菌株产生的毒素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
5.蜡样芽胞杆菌
该菌形成的芽孢耐高温,常见于剩饭、米粉等淀粉类食物中。中毒表现为呕吐型和腹泻型,前者由剩饭中繁殖的细菌引起,后者多因肉类、蔬菜类食物污染导致。
日常需注意食物保存及烹饪卫生,避免食用变质或未煮熟的食物。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高热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及针对性治疗。处理海鲜类食材时应清洗并高温烹煮,隔夜食物建议冷藏保存且食用前充分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