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凉后可通过多休息、物理方式缓解、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以及就医处理等方法改善症状。受凉可能引起鼻塞、流涕、咳嗽等不适,建议及时处理,以免症状加重。
1.多休息
受凉后需立即停止活动,选择安静、温暖的场所休息。适当增加饮水量,多喝温开水或红糖姜茶,促进代谢,帮助驱寒。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生冷食物刺激。
2.物理方式缓解
受凉初期可用热毛巾敷于颈后、腹部等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分钟,水中可加入生姜片或艾叶,驱散体内寒气。按摩大椎穴、风池穴等穴位也有助于缓解不适。
3.药物治疗
若出现风寒感冒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感冒清热颗粒、荆防颗粒等中成药。伴有发热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解热镇痛药物。
4.中医治疗
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可温经散寒,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拔罐疗法能祛除体内湿寒,但皮肤破损者禁用。中药足浴方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5.就医处理
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或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受凉后症状明显,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或呼吸内科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胸部CT等检查。
日常需注意及时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再次受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外出时佩戴围巾、帽子加强颈部及头部保暖。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不可盲目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