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有关,常见于长期制动、创伤或某些疾病患者。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血流缓慢
长期久坐、久卧或下肢活动受限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例如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
2.血管内皮损伤
外科手术、外伤或静脉置管等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此时需通过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或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药物减少血栓风险。
3.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恶性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
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坐久站,每隔1-2小时活动下肢,卧床者需进行踝泵运动。若出现单侧下肢突发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需立即到血管外科就诊,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或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