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后可通过早期活动、物理治疗、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以及平衡训练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需根据恢复阶段循序渐进。
1.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例如踝泵运动或手指屈伸,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活动幅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用力引起疼痛。
2.物理治疗
术后1-2周可介入冷敷减轻肿胀,后期采用热敷、超声检查波或电疗改善局部循环,促进骨折愈合。治疗频率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一般每周进行2-3次。
3.关节功能训练
术后3-4周开始主动关节活动,如膝关节屈伸、肩关节外展等,通过持续牵拉防止关节粘连。训练时需保持动作平缓,以关节微痛但可耐受为度。
4.肌力训练
术后6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训练或器械训练,重点强化骨折部位周围肌肉力量,逐步恢复肢体承重能力。训练强度需每周递增10%-15%。
5.平衡训练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8周可进行单腿站立、平衡板训练等,通过本体感觉刺激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降低再次跌倒风险。训练需在保护装置下完成,每次不超过20分钟。
康复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术后前3个月每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训练后出现持续肿胀或疼痛加重时,应立即暂停训练并就医评估。饮食需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000mg,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夜间睡眠时建议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