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括约肌损伤是指肛门内、外括约肌因外力或病理因素导致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肛门括约肌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肉群,其损伤可能引发肛门失禁、疼痛等症状。
肛门括约肌损伤常见于分娩过程中的会阴撕裂、肛门手术并发症(如痔疮切除术)、外伤(如尖锐物体刺伤)或长期便秘导致括约肌过度拉伸。此外,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也可能累及括约肌组织。典型症状包括无法自主控制排气或排便、肛门部位持续疼痛、出血以及局部感染引发的红肿热痛。
诊断需结合肛门指检、肛门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评估括约肌完整性。肛门压力测定可量化括约肌收缩功能,帮助判断损伤程度。
治疗根据损伤程度选择方案:轻度损伤可通过抗感染药物(如头孢克肟片)、止痛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改善;中重度损伤需手术修复,如括约肌成形术或骶神经刺激术。日常需保持肛周清洁,避免久坐或用力排便。
出现肛门失禁或持续疼痛建议尽早就诊,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延误可能加重括约肌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