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术后伤口出现轻微红肿可能是正常现象,但也可能与感染、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若红肿逐渐加重或伴随渗液、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术后伤口红肿可能与组织修复、缝线反应等生理性因素有关。术后早期伤口处于炎症反应阶段,局部可能出现轻微红肿、发热,这是机体修复的正常过程,通常1-2周逐渐消退。若患者对缝线材质或敷料过敏,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伴瘙痒,但无脓性分泌物。此类情况可通过更换敷料类型或使用抗过敏药物改善。
病理性红肿常见于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范围扩大、皮温升高、按压疼痛,可能伴随黄色分泌物或发热等全身症状。特殊感染如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出现延迟性红肿,多在术后数周至数月发生。此外,血肿形成导致的肿胀可能压迫伤口影响愈合,需通过超声检查鉴别。
建议每日观察伤口变化,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术后72小时内可间断冷敷减轻肿胀,但需避免冻伤。若红肿持续超过两周无缓解趋势,或出现波动感、发热超过38℃、伤口渗液异味等情况,应及时到普外科或整形外科就诊,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血常规等检查,根据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或清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