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可能与病原体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若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1、病原体感染
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是急性胃肠炎的常见原因。例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可引发病毒性胃肠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污染食物后,可能导致细菌性胃肠炎。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感染也可引起类似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左氧氟沙星片等药物。
2、饮食不当
摄入生冷、变质或刺激性食物可能直接损伤胃肠黏膜。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放置过久的乳制品等,其中的致病菌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此类情况需暂时禁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清淡饮食。
3、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滥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可能破坏胃黏膜屏障。这类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肠黏膜修复能力,出现腹痛、恶心等反应,通常需要停用相关药物并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黏膜。
4、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大手术或强烈精神刺激可能引发应激性胃肠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胃肠血管收缩、黏膜缺血,进而出现糜烂或出血。此类患者需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同时使用硫糖铝混悬凝胶等黏膜保护剂。
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脱水症状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食用辛辣、高脂肪食物。自行用药可能掩盖病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