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和纱布粘连时可通过湿润、清洁消毒等方法处理,必要时需就医。常见处理方式包括生理盐水浸湿、局部清洁消毒、外用抗菌药物、更换新型敷料以及及时就医处理等,需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方法。
1.生理盐水浸湿
伤口渗液或血液干燥会导致纱布与创面粘连,不可强行撕脱。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浸湿纱布,待痂皮软化后缓慢揭开,避免损伤新生肉芽组织。操作时需保持手部清洁,使用消毒镊子辅助处理。
2.局部清洁消毒
揭开纱布后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残留渗液和坏死组织。存在感染风险时可使用0.5%碘伏、苯扎氯铵溶液等温和消毒剂,避免使用酒精或双氧水等刺激性液体。消毒后可用无菌纱布轻轻按压吸除多余液体。
3.外用抗菌药物
对于有渗出的感染性伤口,可遵医嘱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抗生素药膏,抑制细菌生长。若创面有黄色坏死组织覆盖,可能需要配合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等促进创面清洁的药物。
4.更换新型敷料
建议替换为硅胶敷料、水胶体敷料等新型材质,此类敷料具有保湿性且不易粘连。对于渗出较多的伤口,可选择藻酸盐敷料或泡沫敷料,吸收渗液的同时保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上皮细胞爬行。
5.及时就医处理
若纱布与创面紧密粘连且无法自行分离,或揭开后出现出血、流脓等情况,需立即到急诊科或烧伤整形科就诊。医生会在局麻下进行专业清创术,严重感染者可能需静脉输注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
处理过程中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伤口,操作后需用无菌敷料重新包扎。日常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若创面出现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或发热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感染扩散,需在24小时内到医疗机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