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踝关节周围有哪些穴位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踝关节周围分布着多个重要穴位,常见的有解溪穴、昆仑穴、太溪穴、丘墟穴以及申脉穴等。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功效,常用于缓解局部不适或辅助治疗相关疾病。

1、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约在足背两条肌腱之间。该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改善踝关节肿痛、足背麻木等症状。适当按压或针灸此穴,可帮助疏通经络,缓解下肢气血运行不畅的问题。

2、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此穴常用于治疗踝关节扭伤、头痛或腰背部疼痛。通过艾灸或按摩昆仑穴,可调节膀胱经气机,缓解局部肿胀和僵硬感。

3、太溪穴

太溪穴处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属于足少阴肾经。该穴位常用于调理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同时对踝关节内侧疼痛有缓解作用。刺激太溪穴可通过滋补肾阴改善足跟痛等问题。

4、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属于足少阳胆经。此穴多用于治疗踝关节外侧疼痛、胸胁胀满等肝胆相关症状。针灸丘墟穴可疏利肝胆气机,减轻踝部扭伤后的活动受限。

5、申脉穴

申脉穴在外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属足太阳膀胱经。该穴位常用于缓解踝部疼痛、下肢水肿及失眠等问题。适当按摩申脉穴可通过调节阳气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进行穴位刺激时需注意,针灸操作需由专业医师实施,避免自行针刺造成感染或神经损伤。若踝关节存在明显红肿热痛或活动障碍,建议及时就医排查骨折、韧带损伤等疾病,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日常可适度按压穴位辅助保健,但不宜过度用力。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