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摄入不足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口服蛋白质补充剂、静脉输注等方式进行改善,通常需结合具体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建议存在蛋白质缺乏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由医生指导干预。
1、调整饮食结构
日常膳食中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鸡肉、大豆及其制品等。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人群,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占总热量的10%-15%,约每公斤体重摄入0.8-1.2克蛋白质。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奶制品,素食者可通过豆类、坚果等植物蛋白补充。
2、口服蛋白质补充剂
存在吞咽困难、术后恢复期或饮食摄入不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清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粉等营养补充剂。需注意选择正规产品,避免过量摄入加重肝肾负担。慢性肾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3、静脉输注
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如出现全身水肿、伤口愈合延迟等情况,需住院输注人血白蛋白、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输注过程中需监测电解质和心肺功能,避免液体负荷过重引发肺水肿。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基础疾病患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日常应注意荤素搭配、均衡饮食,避免长期采用极低蛋白减肥法。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可定期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若出现肌肉萎缩、反复感染等蛋白质缺乏症状,需及时至营养科或相应专科就诊评估。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