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滞度的检查通常需要结合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反映血液流动性和成分变化,有助于判断血液黏稠程度。
1、全血黏度
全血黏度分为高切变率和低切变率下的黏度值。高切变率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低切变率反映红细胞聚集性。黏度增高可能提示血液流动阻力增加,常见于高脂血症、脱水等情况。
2、血浆黏度
血浆黏度主要由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浓度决定。血浆黏度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免疫性疾病相关,影响整体血液流动性。
3、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百分比。压积超过45%时血液黏度显著上升,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缺氧等导致红细胞过度生成的疾病。
4、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其水平升高会增加血浆黏度,促进红细胞聚集。急性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该指标异常增高。
5、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
聚集指数反映红细胞之间黏附倾向,变形指数衡量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柔韧能力。聚集性增强或变形性下降均会加剧血液黏滞度。
血液黏滞度检测需与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结合分析,若发现异常升高,建议进一步检查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并排查心血管疾病风险。具体检测项目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制定,避免自行解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