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痛可能是足底筋膜炎引起的,但也可能与跟骨骨刺、跟腱炎、脂肪垫萎缩等因素有关。若长期出现此类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足底的重要支撑结构,长期行走、跑步或足部过度负荷可能导致筋膜出现无菌性炎症。典型表现为晨起或久坐后足跟刺痛,活动后可稍缓解。一般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同时需减少足部负重活动。
2、跟骨骨刺
由于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刺激,跟骨局部可能出现骨质增生,形成尖锐的骨性凸起。患者在行走时骨刺可能压迫周围软组织,导致足跟下方持续性钝痛。急性期可通过红外线照射、超声波等物理治疗缓解症状,必要时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微创手术清理骨赘。
3、跟腱炎
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跟骨的重要结构,运动前热身不足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可能引起跟腱止点处炎症。疼痛多位于足跟后方,按压跟腱时有明显压痛。通常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洛索洛芬钠片、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药物,配合跟腱拉伸训练改善症状。
4、脂肪垫萎缩
足跟部位的脂肪垫具有缓冲压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穿硬底鞋,脂肪垫可能逐渐变薄。此类患者足跟承重时会出现弥漫性疼痛,尤其在坚硬地面上行走时加重。日常可更换具有柔软鞋垫的鞋子,必要时通过足跟硅胶垫进行压力分散。
若足跟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肿胀、发红等症状,需及时到骨科或足踝外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X线、超声等检查判断具体病因,并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