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后的正确处理需要根据损伤阶段选择冷敷或热敷,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固定制动以及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冷敷与热敷的具体使用方法需严格遵循时间节点,避免加重损伤。
1、冷敷
崴脚后48小时内属于急性期,需立即进行冷敷。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患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一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渗出,缓解肿胀疼痛。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2、热敷
崴脚48小时后进入恢复期,此时可采用热敷促进恢复。使用40℃左右的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肿胀部位,每次20-30分钟,每日3-4次。热敷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帮助吸收瘀血和组织修复。急性期内禁止热敷,否则可能加重肿胀。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凝胶、云南白药气雾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需注意可能出现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不宜长期使用。
4、固定制动
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支具固定踝关节,限制活动范围。严重扭伤伴韧带撕裂时,需石膏固定3-4周,避免患处二次损伤。固定期间可进行足趾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5、手术治疗
针对Ⅲ度韧带断裂、骨折移位等严重损伤,需行韧带修复术或骨折内固定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通常需要6-8周系统康复。
崴脚后24小时内建议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72小时内避免负重行走。若出现持续剧痛、皮肤青紫加重、关节畸形或无法承重等情况,应及时就诊骨科完善X线或MRI检查,排除骨折及韧带损伤。康复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等物理治疗,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