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可能是高热惊厥、癫痫、电解质紊乱、脑部疾病、药物中毒等病症的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多见于婴幼儿,由于体温急剧升高导致大脑异常放电,引发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患儿常伴有发热、意识模糊等症状。治疗需及时降温,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退热栓等药物。
2、癫痫
癫痫是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肢体强直、阵挛性抽搐和意识丧失。患者需长期服用左乙拉西坦片、奥卡西平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3、电解质紊乱
严重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或高钾血症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手足搐搦或全身抽搐。此类患者需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等电解质制剂,同时需治疗原发疾病如肾功能不全或内分泌紊乱。
4、脑部疾病
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压迫或刺激运动皮层,导致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除抽搐外,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阿昔洛韦片(抗病毒)、甘露醇注射液(降颅压)或手术切除肿瘤。
5、药物中毒
有机磷农药、马钱子碱等神经毒性物质中毒时,会引发肌肉震颤和强直性抽搐。急救需立即清除毒物,使用碘解磷定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等特效解毒剂,严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若出现反复或持续性抽搐,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建议完善脑电图、头颅MRI、血生化等检查,避免强行按压抽搐肢体造成损伤。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自行调整抗癫痫药物剂量,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