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指人体内部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处于动态协调状态。这种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及健康的基础,通常涵盖核心理论、动态调节以及失衡表现三个方面。
1、核心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属性,阳主热、动、外,阴主寒、静、内。在人体中,阴阳贯穿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生理活动。例如,白昼阳气升发促进活动,夜晚阴气收敛帮助休养,两者相辅相成维系正常生命节律。
2、动态平衡
阴阳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通过消长变化实现动态平衡。当外界环境或内在情志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恢复平衡。如感受寒邪时,阳气会主动温煦体表以驱散外寒;若阴液不足,则通过津液代谢补充亏损。
3、失衡表现
长期劳累、情绪失调等因素可打破阴阳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阳亢者多见面红目赤、烦躁多汗;阴虚者常出现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阴阳失调密切相关,如《黄帝内经》所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保持阴阳平衡需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劳或情绪剧烈波动。饮食上可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阳虚者可适当食用生姜、羊肉等温补食物,阴虚者宜选择银耳、百合等滋阴之品。若出现明显失衡症状,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或针灸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