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寒热通常表现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可能由少阳证、疟疾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判断。该症状常见于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与邪正相争的病理状态相关。
1、少阳证
中医认为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时,正邪交争可导致寒热交替,常伴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症状。患者可能对温度变化敏感,发作无定时。临床常用小柴胡汤等和解少阳的方剂进行治疗,具体用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后开具。
2、疟疾
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发作性寒战高热具有周期性特征,体温可在数小时内从低于35℃骤升至40℃以上。发作周期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常见隔日或三日发作规律。确诊需进行血涂片检查,治疗需使用青蒿素类药物,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胶囊等抗疟制剂。
3、其他感染性疾病
败血症、布鲁氏菌病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出现不规则寒热交替。当病原体释放毒素入血时,可能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发体温波动。这类疾病常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阳性等实验室异常,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出现反复寒热交替症状时,建议记录体温变化规律,观察是否伴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需及时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检查,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出现此类症状,更应尽早就医排除重症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