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元素对人体通常存在危害,其危害程度与辐射剂量、暴露时间等因素有关。短期大剂量辐射可能引发急性放射病,长期低剂量暴露则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放射性元素的危害主要取决于辐射类型和剂量。α、β、γ射线穿透力不同,对人体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存在差异。高剂量辐射会直接破坏细胞DNA结构,导致细胞死亡或突变,可能引发皮肤灼伤、造血功能障碍等急性损伤。低剂量长期暴露可能通过累积效应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增加甲状腺癌、白血病等疾病风险。
接触途径不同,危害表现也存在差异。吸入放射性粉尘可能造成肺部损伤,食入污染食物主要影响消化系统,皮肤接触则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病变。婴幼儿、孕妇等敏感人群更易受辐射影响,可能干扰胎儿发育或儿童成长。
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放射性污染源,从事相关工作时应穿戴专业防护装备。若怀疑接触放射性物质,应及时进行专业检测和医学检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出血倾向或皮肤损伤等症状,建议立即就医排查。接触放射性物质后的处理需遵循专业机构指导,避免擅自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