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巴沙鱼为何不宜食用

王雯 营养科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巴沙鱼不宜经常食用的原因主要与其养殖环境、污染物残留、营养价值及过敏风险等因素有关。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1、污染物残留

巴沙鱼多来自东南亚密集化养殖,水体中可能存在重金属汞、铅等污染物蓄积。这些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鱼体内,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曾提示部分水产养殖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2、营养价值较低

相较于三文鱼等深海鱼类,巴沙鱼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且人工养殖品种的蛋白质质量评分较天然鱼类低约15%-20%。其脂肪组成中饱和脂肪比例较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3、过敏风险

作为鲶形目鱼类,巴沙鱼含有特定致敏蛋白。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约0.3%的水产品过敏病例与鲶鱼科鱼类相关,易感人群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4、加工因素

市售巴沙鱼制品多经腌制、浸泡处理,钠含量可达每日推荐摄入量的30%-40%。部分产品检测出磷酸盐类保水剂超标,过量摄入可能影响钙磷代谢平衡。

建议消费者选择具备ASC或BAP认证的养殖产品,每周食用不超过200克。烹饪前用流水冲洗并充分加热,婴幼儿及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若食用后出现恶心、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