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亏虚的形成可能与脾胃虚弱、过度劳累、慢性失血、久病不愈以及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依赖脏腑功能的协调,当某些因素打破这种平衡时,便会导致气血不足。
1、脾胃虚弱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长期饮食不规律或先天禀赋不足,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进而影响气血生成,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此时可遵医嘱使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药调理。
2、过度劳累
长期体力透支或思虑过度会过度消耗气血,导致气机失调、血行不畅,可能引发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日常需注意劳逸结合,必要时使用归脾汤、八珍汤等方剂补益气血。
3、慢性失血
女性月经过多、痔疮反复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问题,会造成血液流失速度超过再生能力,表现为面色苍白、指甲无华。除针对原发病治疗外,可配合阿胶补血口服液、复方阿胶浆等药物改善。
4、久病不愈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等会持续损耗机体正气,导致气血两虚,患者多见消瘦乏力、气短懒言。需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使用十全大补丸、生脉饮等中成药辅助调养。
5、饮食不当
长期偏食、节食或嗜食生冷,易损伤脾胃阳气,使气血化生无源,出现手脚冰凉、毛发干枯等症状。日常需保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红枣、桂圆、山药等补气血食材。
气血亏虚者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若出现严重疲劳、晕厥或持续出血,需及时到中医科就诊,通过脉诊、舌诊等辨证施治,不可自行滥用滋补药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