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乳糖不耐受是怎么回事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不足或活性降低,无法有效分解乳糖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常见原因包括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肠道疾病或手术损伤等,需结合个体情况具体分析。

1、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与基因遗传相关。人体在断奶后肠道乳糖酶活性会自然下降,约70%的成年人在摄入大量乳制品后,未被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甲烷等气体,引发腹胀、肠鸣和腹泻。这种情况可通过减少乳制品摄入或选择低乳糖牛奶改善。

2、肠道疾病继发

急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会损伤小肠绒毛,导致乳糖酶分泌暂时性减少。研究发现约30%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恢复期会出现暂时性乳糖不耐受,此时需暂停乳制品摄入2-4周,待肠黏膜修复后可逐渐恢复。

3、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出生时即完全缺乏乳糖酶活性,哺乳后会出现严重水样泻和脱水。此类患儿需立即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并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全球发病率约为1/60000。

若出现餐后腹胀、排气增多伴水样便等症状,建议进行氢呼气试验或乳糖耐量试验确诊。日常可选择酸奶、硬质奶酪等低乳糖乳制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胶囊(如Lactaid)、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助消化制剂。重度腹泻者需及时补液防止电解质紊乱。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