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贫血可能与失血过多、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急性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失血、造血原料缺乏等,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失血过多
急性失血常见于严重创伤、手术大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情况,短时间内血液大量丢失会导致血红蛋白骤降。慢性失血多见于月经量过多、痔疮反复出血、胃肠道肿瘤长期渗血等,每日失血量超过造血代偿能力时,会逐渐发展为严重贫血。此类患者需要及时止血,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片等止血药物,同时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
2、红细胞生成不足
长期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营养不良、胃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干细胞异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也会引发贫血。治疗需针对病因,如缺铁性贫血可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巨幼细胞性贫血需注射维生素B12或口服叶酸片。
3、红细胞破坏过多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红细胞膜缺陷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疟疾感染等获得性因素,均会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大量溶血时会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等症状。治疗需用醋酸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严重者需进行脾切除术。蚕豆病患者接触氧化物质后诱发急性溶血时,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输血治疗。
出现严重贫血时建议立即就诊血液科,完善血常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需注意均衡饮食,适量增加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擅自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