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个脚趾从内侧到外侧依次称为拇趾、第二趾、第三趾、第四趾和小趾。不同位置的脚趾在行走和运动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具体命名如下:
1、拇趾
拇趾位于足部最内侧,是脚趾中最粗大的一根。其骨骼结构由近节趾骨和远节趾骨组成,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在行走或奔跑时主要负责推动身体前进,并帮助维持平衡。拇趾还容易因鞋子挤压或外伤出现拇外翻、甲沟炎等问题。
2、第二趾
第二趾紧邻拇趾,长度通常与拇趾相近或略短。其骨骼由三节趾骨构成,关节灵活度较高,能够辅助足部抓地及分散压力。长时间穿尖头鞋可能导致第二趾受到挤压,引发鸡眼或锤状趾。
3、第三趾
第三趾位于足部中间位置,结构与第二趾相似,包含近节、中节和远节三部分趾骨。其功能侧重于协同其他脚趾完成足弓支撑,运动时能帮助缓冲地面冲击力。过度疲劳可能引起第三趾关节疼痛。
4、第四趾
第四趾靠近小趾,通常长度较短。其趾骨关节活动度较小,主要配合其他脚趾维持稳定性。该部位血液循环相对较弱,寒冷环境下易出现麻木或冻疮。
5、小趾
小趾位于足部最外侧,体积最小且较为灵活。其骨骼结构简单,仅有近节和远节两段趾骨,在侧向移动时起到调节重心的作用。小趾外侧皮肤常因摩擦形成老茧,需注意鞋子宽松度以避免挤压。
日常建议选择透气、合脚的鞋袜,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或尖头鞋。运动时可进行足趾抓毛巾等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若出现趾甲变形、红肿疼痛或活动受限,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甲沟炎、痛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