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经期是指女性在生殖年龄阶段,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并伴随出血的生理现象。通常表现为阴道规律性出血,是月经周期的重要部分。其涉及生理机制、周期特点、常见症状及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
1、定义
女性经期即月经期,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过程。正常经期持续2~7天,出血量约20~60ml,血色呈暗红或鲜红,可能含有少量子宫内膜碎片。
2、生理机制
经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排卵后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引发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坏死,最终脱落排出形成月经。
3、周期特点
正常月经周期21~35天,平均28天。周期计算从月经来潮首日至下次月经第一天。初潮年龄多在12~15岁,绝经年龄约45~55岁,个体差异受遗传、营养等因素影响。
4、常见症状
部分女性会出现下腹坠胀、腰骶酸痛、乳房胀痛等生理性不适。约30%女性可能经历经前期综合征,表现为情绪波动、头痛或轻度水肿,通常月经来潮后缓解。
5、健康管理
建议使用合格卫生用品并定时更换,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和剧烈运动,注意腹部保暖。记录月经周期有助于监测生殖健康,出现周期紊乱、经量突变或剧烈腹痛应及时就诊。
女性应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铁质和蛋白质。若经期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建议至妇科门诊进行激素水平检测或超声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因素。日常避免过度节食或情绪应激,维持正常内分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