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呕吐、腹泻、腹痛可能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肠套叠等疾病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病因并及时就医。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血便、发热等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1、急性胃肠炎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或大肠杆菌感染,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典型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及稀水样便,部分患儿伴随低热。一般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2、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污染的食物后,毒素刺激消化道可引起剧烈呕吐、腹部绞痛及腹泻,通常在进食后2-6小时发作。需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症状严重者需就医进行洗胃处理,必要时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治疗,同时服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道黏膜。
3、肠套叠
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该病属于外科急症,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腹痛和呕吐,需通过超声或空气灌肠明确诊断。确诊后需在48小时内进行空气灌肠复位,若发生肠坏死则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日常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排便情况。急性期建议进食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避免摄入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若呕吐导致无法口服补液,或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需立即静脉补液治疗。血便、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或高热39℃以上时,应警惕严重并发症,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