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属于精神心理与生理功能异常交织的复杂疾病,通常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以及其他特定或未特定的进食障碍等类型。具体表现和诊断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1、神经性厌食症
以过度限制进食、对体重增加的强烈恐惧为核心特征。患者常通过极端节食、过度运动等方式控制热量摄入,导致体重显著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伴随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及闭经等问题。部分患者存在体象障碍,即使消瘦仍认为自己肥胖。
2、神经性贪食症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即在短时间内摄入远超正常量的食物并伴有失控感,随后采取催吐、滥用泻药或利尿剂等清除行为。此类患者体重可能在正常范围波动,但频繁呕吐可导致电解质失衡、牙釉质腐蚀等并发症。
3、暴食障碍
与贪食症相似之处在于反复出现暴食行为,但无规律性清除措施。患者常因情绪压力触发暴食,进食速度快且伴有心理痛苦,易引发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4、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表现为对食物种类、质地或气味的极端挑剔,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生长发育迟滞。此类型与厌食症不同,患者并非出于体型焦虑,而是因感官敏感或进食体验恐惧而拒食。
5、其他特定或未特定的进食障碍
包括异食癖、反刍综合征等不符合上述典型分类的情况,如持续进食非营养物质(泥土、毛发)或反复无痛性反流食物后再咀嚼等异常进食行为。
若存在持续的进食行为异常或因此引发身体健康问题,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或消化内科。治疗需结合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家庭应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避免指责或施压,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