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以及曲霉菌等致病微生物,这些病菌通常通过蛋壳表面或内部污染传播。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鸡蛋的储存和烹饪方式,以降低感染风险。
1、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鸡蛋最常见的污染菌,多存在于蛋壳表面或经母鸡生殖道进入蛋内。感染后可能引发发热、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研究发现,未充分加热的溏心蛋或生蛋制品携带该菌的风险较高。
2、大肠杆菌
蛋壳表面可能沾染禽类粪便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尤其是O157:H7等产毒菌株。这类细菌在蛋壳破损时易侵入内部,食用受污染鸡蛋后可能出现血便、剧烈腹痛等出血性结肠炎症状,对儿童和老人危害较大。
3、曲霉菌
在潮湿储存环境中,蛋壳表面可能滋生曲霉菌。该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长期微量摄入可能损伤肝脏功能。2018年我国某地曾发生因霉变鸡蛋引发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建议选择表面清洁、无裂纹的鸡蛋,冷藏保存不超过20天。烹饪时需确保蛋黄完全凝固,处理生蛋后及时洗手。若食用鸡蛋后出现持续呕吐、高热或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并进行大便培养检测。鸡蛋营养价值虽高,但需通过充分加热至70℃以上来确保食用安全。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