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肌张力的药物通常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巴氯芬、丹曲林钠、A型肉毒毒素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具体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因选择使用。
1、苯二氮䓬类药物
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活性,降低脊髓和脑干反射的兴奋性,从而缓解肌肉痉挛。这类药物常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引起的肌张力增高,但需注意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
2、巴氯芬
作为GABA受体激动剂,可直接抑制脊髓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适用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导致的肌张力障碍。口服或鞘内给药均可,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3、丹曲林钠
通过抑制肌浆网钙离子释放,减少骨骼肌收缩强度,对恶性高热、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等急慢性肌强直状态有效。该药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
4、A型肉毒毒素
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使靶肌肉产生化学性去神经支配,常用于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如痉挛性斜颈、眼睑痉挛等。需由专业医生精准注射至目标肌肉,疗效可持续3-6个月。
5、β受体阻滞剂
如普萘洛尔,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特发性震颤等疾病伴随的肌张力异常,对焦虑诱发的肌肉紧张也有缓解作用,但哮喘患者禁用。
出现肌张力增高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完善肌电图、颅脑MRI等检查明确病因。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配合康复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突然停药,以免引发撤药反应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