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龋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牙齿疾病,主要表现为上前牙表面出现脱矿、变色或龋损。该病通常与长期使用奶瓶喂养含糖液体有关,常见于1-3岁的幼儿,尤其是乳牙刚萌出阶段。
奶瓶龋的发生主要与含糖液体的长时间滞留有关,如夜间喝奶或含奶瓶入睡,糖分在口腔内被细菌分解产酸,逐渐腐蚀牙釉质。乳牙的牙釉质较薄、矿化程度低,更容易受到酸性物质侵蚀。初期表现为牙齿表面白垩色斑块,随着脱矿加重会出现黄褐色改变,最终形成龋洞。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导致疼痛、牙龈肿胀甚至乳牙早失。
预防奶瓶龋需避免让婴幼儿含奶瓶入睡,每次喂养后用纱布清洁牙龈和牙齿表面。1岁后建议逐渐戒除夜奶习惯,改用杯子替代奶瓶饮水。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早期脱矿时可遵医嘱使用含氟涂料进行再矿化治疗。若已形成龋洞,需及时到儿童口腔科进行充填修复,以免影响恒牙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