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是中医学对人体重要器官的总称,其中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与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1、心
心主血脉和神志,负责推动血液运行以滋养全身,并与精神意识活动相关。中医认为心气充足则面色红润、思维敏捷。
2、肝
肝主疏泄和藏血,调节气机运行与情绪,同时负责储藏和调节血量。肝气郁结可能导致胁痛或情绪抑郁。
3、脾
脾主运化与统血,负责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并输布至全身,脾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肢体乏力。
4、肺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掌管呼吸功能并调节水液代谢。肺气不足易引发咳嗽、气短等症状。
5、肾
肾藏精主生殖发育,主管水液代谢和骨骼健康。肾精亏虚可能与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相关。
6、胆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辅助消化,中医认为胆与决断能力相关,胆气虚弱可致易惊善恐。
7、胃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消化吸收提供基础,胃气上逆易引起恶心、嗳气。
8、小肠
小肠分清泌浊,将食物中的营养与糟粕分离,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腹泻或尿赤。
9、大肠
大肠传导糟粕,负责形成和排泄粪便,燥热伤津时可引发便秘。
10、膀胱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其气化功能与肾阳密切相关。
11、三焦
作为中医特有概念,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对应不同脏腑功能区域。
中医强调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网络。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情志调畅,若出现明显不适建议至中医科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