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时一般不建议喝牛奶,尤其是急性腹泻期间。牛奶中的乳糖可能加重肠道负担,但具体是否适合饮用需根据个体情况判断。
1、生理性腹泻
若因饮食不当或腹部受凉引起的暂时性腹泻,饮用牛奶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导致乳糖无法被充分分解,出现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可能延长腹泻病程。此时建议选择米汤、淡盐水等温和流食。
2、乳糖不耐受
约60%的亚洲人群存在乳糖酶缺乏,腹泻期间肠道黏膜受损会进一步降低乳糖酶活性。饮用普通牛奶后未被分解的乳糖在结肠发酵,可能产生大量气体和有机酸,导致腹泻次数增加2-3次/日,腹部绞痛加重。
3、感染性腹泻
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常伴随肠黏膜损伤,此时饮用牛奶可能成为病原体的营养源。特别是侵袭性细菌感染时,牛奶中的蛋白质可能加重肠道炎症反应,延长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持续时间。
腹泻期间若需补充营养,可选择舒化奶或酸奶等低乳糖乳制品,饮用前需加热至40℃左右避免冷刺激。建议优先通过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若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血便、高热等情况,应及时消化科就诊进行便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