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腱鞘炎是发生在足部肌腱与腱鞘交界处的无菌性炎症,多由过度劳损、外伤、感染、风湿性疾病以及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休息制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局部封闭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1、过度劳损
长时间行走、跑步或足部频繁活动会导致肌腱与腱鞘反复摩擦,引发局部充血水肿。患者可能出现足底或踝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2、外伤
足部受到撞击、扭伤等外力作用可能直接损伤腱鞘结构,造成局部出血和炎症反应。急性期常表现为突发性肿胀和压痛。
3、感染
细菌通过开放性伤口侵入腱鞘可能引发化脓性炎症,通常伴随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及全身发热等感染征象。
4、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腱鞘滑膜,导致慢性增生性病变。这类患者往往存在多关节对称性疼痛的特点。
5、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肌腱走行异常或足部骨骼畸形会增加肌腱与腱鞘的摩擦几率,此类情况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
治疗方面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方案:
1、休息制动
急性期应减少足部负重,使用弹性绷带或支具固定患处。建议每日冰敷3-4次,每次15分钟以缓解肿胀。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或外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合并感染者需加用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
3、物理治疗
超声药物导入、冲击波治疗等物理手段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适合慢性期患者,通常每周进行2-3次治疗。
4、局部封闭治疗
对顽固性疼痛可在超声引导下注射醋酸泼尼松龙与利多卡因混合液,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5、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腱鞘严重狭窄者,需行腱鞘切开减压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日常应注意选择宽松适脚的鞋袜,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活动障碍,建议及时至骨科就诊,通过超声或MRI检查明确病变程度,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自行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过敏反应及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