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感觉冷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所致,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感染等疾病原因有关。若排除环境因素后仍存在明显畏寒,建议及时就诊查明病因。
1、生理性原因
睡眠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暖措施不足时,身体散热增加可能导致寒冷感。穿着过薄、被褥不保暖或室内通风过强等因素,均可能使体表温度下降。这类情况通常调整室温至20-24摄氏度,更换保暖性强的纯棉材质寝具即可改善。
2、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等症状。典型表现包括皮肤干燥、毛发稀疏以及心率减慢,需通过甲状腺功能五项检测确诊。治疗通常需遵医嘱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3、贫血
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细胞产热减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同时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
4、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初期。患者除畏寒外,多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阿莫西林胶囊、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抗感染药物,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解热镇痛药治疗。
若长期存在夜间畏寒且伴随体重下降、异常出汗等症状,建议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及感染指标筛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足部保暖,睡前可用40摄氏度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保持卧室湿度在50%-60%避免空气过度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