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一般可通过休息、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方式改善,需结合具体情况选择。若伴随持续肿胀或活动受限,建议及时就医。
1、休息
急性期需暂停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避免肌肉进一步损伤。日常需减少患处活动,必要时可佩戴护具或使用拐杖辅助行走,缓解肌肉压力。
2、冷热敷
急性损伤48小时内可用冰袋冷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减轻肿胀和炎症。慢性酸痛或恢复期可用热毛巾、暖水袋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不超过20分钟。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外用双氯芬酸钠乳膏、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非甾体抗炎药。若伴随明显炎症反应,可能需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需严格按说明书剂量使用。
4、物理治疗
慢性肌肉劳损或反复酸痛者,可考虑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手段。专业按摩手法能缓解肌肉痉挛,建议由康复科医师操作,避免盲目按压加重损伤。
5、康复锻炼
疼痛缓解后需逐步进行拉伸训练,如静态牵拉酸痛肌群,每次保持15~30秒。力量恢复阶段可进行抗阻训练,建议从低强度弹力带练习开始,逐渐增加负荷。
出现肌肉酸痛后应避免立即泡热水澡或桑拿,急性期过度热刺激可能加重肿胀。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皮肤发紫、肢体麻木等症状,需及时排查肌肉拉伤、筋膜炎等疾病,必要时进行肌电图或MRI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