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月经颜色通常为暗红色,但可能因月经周期阶段不同而呈现浅红或棕褐色。月经血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黏液及血液氧化产物,颜色深浅主要与排出速度及氧化程度相关。
月经初期经血量较少时,血液在阴道酸性环境中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氧化形成棕褐色或咖啡色分泌物,属于正常现象。月经高峰期因出血量增加、排出速度加快,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经期结束时残留的少量血液可能再次氧化,表现为淡粉色或黑褐色。若经血持续呈灰白色、黄绿色或伴有异味,则可能提示感染或其他妇科疾病。
日常建议使用浅色卫生巾以便观察经血颜色变化,避免使用内置棉条时间超过8小时以防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若出现经血颜色异常伴随腹痛、发热、瘙痒等症状,应及时至妇科就诊进行白带常规、B超等检查,排除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等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