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是月经周期中的特定阶段,通常指排卵后到下次月经来潮前的时期,持续时间约14天左右。这一阶段对于维持妊娠或子宫内膜脱落具有重要作用。
1、时间与阶段
黄体期开始于排卵后,此时卵泡排出卵子并逐渐形成黄体。若未受孕,黄体在14天后逐渐退化,随后月经来潮。该阶段的时间相对固定,与排卵时间密切相关。
2、生理变化
排卵后的卵泡转化为黄体结构,开始分泌孕酮。孕酮促使子宫内膜增厚,腺体分泌营养物质,为受精卵着床创造适宜环境。同时,黄体期的激素变化可能抑制新的卵泡发育。
3、激素变化
此阶段雌激素水平较排卵期有所下降,孕酮水平显著升高。这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可维持子宫内膜稳定性,若未怀孕,激素水平会在末期骤降,引发内膜剥落形成月经。
4、主要功能
黄体期的核心功能是维持子宫内膜分泌状态。孕酮促使内膜血管增生、糖原储备增加,有利于胚胎着床后的营养供给。若成功受孕,黄体可继续分泌激素支持早期妊娠。
5、可能症状
部分女性在此期间可能出现乳房胀痛、基础体温升高0.3-0.5℃、情绪波动或腹部轻微不适等症状,这些与孕酮水平变化直接相关。
若出现黄体期缩短(少于11天)、异常出血或严重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激素水平或子宫内膜状态。日常应注意记录月经周期变化,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影响内分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