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是指人体淹没于水中或其他液体中,导致呼吸道受阻而引起缺氧的状态。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游泳、意外落水或液体吸入等多种场景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溺水发生时,液体进入呼吸道会阻碍气体交换,造成全身性缺氧。根据液体是否大量进入肺部,可分为湿性溺水和干性溺水。湿性溺水指液体进入肺泡,直接影响氧气吸收;干性溺水则因喉部痉挛导致气道封闭,液体并未大量进入肺部。缺氧可迅速引发脑损伤、心脏停搏及多器官衰竭,尤其在冷水环境中可能加速体温流失,加重生理紊乱。常见原因包括游泳技能不足、儿童无人监护下水、酒后游泳或突发疾病(如癫痫)诱发溺水。
预防溺水需加强安全意识,儿童游泳时应有成人看护,避免独自在陌生水域活动。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遇溺水者应立即将其移至安全区域,清除口鼻异物并实施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同时尽快联系医疗救援。若患者恢复呼吸,仍需送医观察是否存在继发性肺损伤或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