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曲池穴、太冲穴、涌泉穴以及内关穴等。这些穴位通过中医理论中的经络调节作用,可能对辅助控制血压有一定帮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规范治疗。
1、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摩该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因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对高血压伴随的头部不适可能有改善作用。可用指腹轻柔按压,每次持续3-5分钟。
2、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刺激此穴位具有清热平肝的功效,适用于肝火旺盛型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拇指按压配合旋转手法,每日2-3次进行穴位刺激。
3、太冲穴
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作为肝经原穴,按摩该穴能疏肝理气、平抑肝阳,对情绪波动引起的血压升高有调节作用。建议用拇指从脚趾向踝关节方向推按,每次5-10分钟。
4、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该穴位属肾经,按摩有助于引火归元、滋阴降火,适用于肾阴不足型高血压。可用手掌根部搓热后反复摩擦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内关穴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该穴位属于心包经,具有宁心安神、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对高血压伴随的心悸、失眠症状有辅助缓解效果。可用拇指垂直按压至有酸胀感为度。
日常进行穴位按摩时需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皮肤损伤。若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降压药物,不可仅依赖穴位疗法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