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性平,味辛、甘,归脾、胃、肺经。其性味归经特点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合理使用。
1、性平
莱菔子药性平和,既不过于寒凉也不过于温热,适用于多种体质人群。其性质使其既能调理脾胃气滞,又不易损伤人体正气,尤其适合食积内停兼有气机不畅的情况。
2、味辛
辛味具有行散特性,能疏通脾胃气滞,促进肠道蠕动。这一特性使莱菔子擅长治疗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消化系统症状,常与山楂、神曲等消食药配伍使用。
3、味甘
甘味可和中缓急,调和辛味行散之性,避免过于耗气。这种双重味道组合既能消除积滞,又能顾护脾胃功能,在治疗小儿食积时体现尤为明显。
4、归脾经
入脾经使其能够健运脾气,改善脾失健运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临床上常用于脾虚食滞证,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药物配合使用。
5、归胃经
归胃经的特性使其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对胃气上逆导致的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有调节作用。生用时可致呕,炒制后则增强降逆止呕之效。
6、归肺经
入肺经的特性使其具有化痰降气之功,适用于痰湿壅肺引起的咳嗽气喘。常与紫苏子、白芥子组成三子养亲汤,发挥化痰平喘的功效。
莱菔子的临床应用需根据具体病证特点进行炮制配伍,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避免自行用药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