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体质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阳气不足或阴寒内盛的状态,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腹泻、痛经以及舌脉异常等方面。以下是具体表现及机制分析:
1、畏寒怕冷
患者常自觉全身或局部寒冷,尤其腰腹、背部明显,环境温度较低时症状加重。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若阳气不足无法推动气血运行,体表失于温养,便会出现持续性畏寒。
2、四肢不温
手足末端常年冰凉,冬季尤为严重,触摸时可感知皮肤温度明显低于躯干。这是由于阳气虚衰后,推动力减弱导致气血难以抵达四肢末梢,肢体末端缺乏阳气温煦所致。
3、腹泻便溏
患者大便稀薄不成形,进食生冷食物后易诱发腹痛腹泻。中医认为脾胃阳气不足时,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水湿停滞肠道,形成“完谷不化”的病理状态,且常伴有肠鸣、腹部冷痛等症状。
4、痛经经暗
女性患者多见经期下腹冷痛,经血色暗伴有血块,遇热敷可缓解。此因胞宫虚寒导致气血凝滞,经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血瘀,疼痛性质多为绞痛或坠痛,经血排出后症状减轻。
5、舌淡脉迟
典型舌象为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象呈现沉细或迟缓。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血脉,故脉象沉取方得;舌体失于阳气充养则显淡胖,阴寒内盛导致舌面水湿凝聚形成白滑苔。
这类体质者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生冷饮食,适当进行艾灸、督脉灸等温阳疗法。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建议至中医科进行体质辨识,通过中药、针灸等方式综合调理,切忌自行服用温补药物以免破坏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