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以及抗病毒药等。若伴随细菌感染,可能需使用抗生素,但需遵医嘱。
1、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可缓解发热、头痛及肌肉酸痛。例如体温超过38.5℃时,对乙酰氨基酚片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但需间隔4-6小时用药,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2、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适用于打喷嚏、流涕等过敏症状。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鼻黏膜充血,但可能引起嗜睡,建议夜间服用。
3、镇咳药
右美沙芬适用于干咳症状,其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发挥作用。若痰液黏稠,需避免单用镇咳药,防止痰液滞留加重感染。
4、祛痰药
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能降低痰液黏度,促进排出。例如氨溴索口服液可刺激支气管腺体分泌,稀释痰液,需配合足量温水服用。
5、抗病毒药
奥司他韦适用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普通病毒性感冒通常无需抗病毒治疗,板蓝根等中成药可作为辅助。
出现高热持续3天不退、脓性痰、耳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可能继发细菌性肺炎或中耳炎,需及时进行血常规和胸片检查。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ml水分摄入,保持室内湿度50%-60%,体温上升期可通过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仅在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