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与头部位置变化相关的眩晕疾病,俗称耳石症。其典型特征为短暂性眩晕发作,通常由内耳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引起,可通过特定检查确诊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周围性眩晕的一种,因耳石颗粒脱离椭圆囊斑进入半规管,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发眩晕。该疾病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可在数周至数月内自行缓解,但易复发。
2、病因
主要与头部外伤、内耳老化、前庭神经炎等因素有关。耳石颗粒异常移位后,当患者头部转向特定方向时,耳石颗粒会在半规管内移动,刺激壶腹嵴产生异常神经信号,导致平衡觉紊乱。
3、典型症状
患者在仰头、翻身或起床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典型发作具有位置诱发性和重复性,即相同体位可再次诱发眩晕。
4、诊断方法
结合典型病史进行Dix-Hallpike试验检查,阳性表现为诱发眩晕和特征性眼震。部分患者需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或头颅MRI检查,以排除中枢性眩晕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5、治疗措施
首选耳石复位治疗,通过Epley法或Semont法等手法促使耳石颗粒归位。对于伴随严重恶心症状者,可短期使用异丙嗪片、倍他司汀片等前庭抑制剂。顽固性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若出现体位性眩晕症状,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评估。治疗期间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睡眠时可适当抬高头部。日常注意预防头部撞击,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