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后的康复训练需根据恢复阶段循序渐进,通常包括早期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负重训练以及物理治疗等方法。具体方案需由医生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后制定。
1、早期关节活动
骨折固定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例如仰卧位用弹力带辅助背屈或跖屈,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有助于预防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此阶段需避免主动负重或旋转动作。
2、肌力训练
拆除外固定后开始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坐位时用弹力带对抗足背屈,每次保持10秒,重复10-15次;提踵训练从双足逐步过渡到单足,每日2组,可增强踝周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3、平衡训练
伤后6-8周骨折临床愈合时,可进行平衡垫站立训练。初期双足站立保持30秒,逐渐改为单足站立,配合抛接球等动态训练,每次10分钟,通过本体感觉刺激促进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恢复。
4、渐进性负重训练
借助助行器或拐杖从部分负重开始,按照20%、50%、100%体重的阶梯式增加。步态训练初期采用足跟-足尖滚动式步行,后期可加入侧向移动、上下台阶等复合动作,每次训练不超过15分钟。
5、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可每天1次促进骨痂形成,红外线照射每次20分钟改善局部循环。水中步行训练利用浮力减轻关节压力,每周2-3次,水温控制在32-35℃为宜。
康复过程中需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折愈合进度,训练强度以次日不出现肿胀疼痛为度。建议穿戴护踝支具3-6个月,夜间睡眠时保持踝关节中立位。若训练期间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活动感应立即停止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