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膏药后出现过敏瘙痒,通常可以通过停止使用、局部处理、药物治疗等方法缓解。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清洁皮肤、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必要时就医治疗。
1、停止使用并清洁皮肤
发现过敏后应立即撕掉膏药,避免继续接触致敏物质。用清水或温和的肥皂清洗贴敷部位,清除残留的胶质或药物成分。避免用力揉搓皮肤,以免加重瘙痒或引发皮肤破损。
2、局部冷敷或外用药物
可用冷毛巾湿敷患处缓解瘙痒和红肿。若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可遵医嘱涂抹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地奈德乳膏等抗炎止痒药物。渗出明显时可使用硼酸溶液湿敷。
3、口服抗过敏药物
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或依巴斯汀片等抗组胺药物。若出现广泛性皮疹或水肿,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
4、及时就医治疗
若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或局部皮肤发生溃烂、渗液合并感染,需立即到急诊科或皮肤科就诊。医生可能会给予肾上腺素注射液、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抢救措施。
贴膏药过敏期间需避免搔抓皮肤,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再次使用膏药前应进行皮肤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后选择不含致敏成分的贴剂。过敏体质者使用外用制剂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