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不足或活性降低,导致无法有效分解乳糖引起的消化问题。通常与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以及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干预。
1、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这是最常见类型,与基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群肠道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尤其常见于亚洲、非洲等地区成年人。此类患者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肠鸣等症状。日常可通过减少乳制品摄入或选择低乳糖牛奶缓解不适,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乳糖酶胶囊、片剂等帮助分解乳糖。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多继发于小肠疾病,如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或放射性肠炎等。这些疾病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暂时减少。患者除乳糖不耐受症状外,常伴有原发病的腹痛、发热等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细菌性肠炎可使用头孢克肟片、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待肠道修复后乳糖酶活性可能恢复。
3、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属于罕见遗传病,患儿出生后即无法耐受母乳或普通配方奶,表现为严重腹泻、脱水。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更换无乳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日常建议选择酸奶、奶酪等低乳糖乳制品,或添加乳糖酶的预消化牛奶。若症状频繁发作,应到消化科进行氢呼气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长期摄入乳糖加重肠道负担。哺乳期母亲若发现婴儿抗拒吃奶伴腹泻,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