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早期症状通常包括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以及黏液脓血便等表现。这些症状可能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需及时就医诊治。
1、腹痛
痢疾的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呈阵发性绞痛。由于志贺菌感染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刺激肠壁神经导致痉挛性疼痛,常伴随肠鸣音亢进。早期腹痛可能与进食无关,且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
2、腹泻
早期腹泻以水样便为主,每日可达10次以上。随着肠道黏膜损伤加重,粪便逐渐转为黏液脓血便。志贺菌产生的毒素会破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分泌增加,从而引发大量腹泻。
3、发热
多数患者起病初期会出现38-40℃的中高度发热,伴随畏寒或寒战。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体温升高与内源性致热原释放有关,通常持续1-3天。
4、里急后重
患者常有持续便意但排便困难,每次仅排出少量黏液或血液。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炎症刺激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产生排便不尽感,这种症状在细菌性痢疾中较为典型。
5、黏液脓血便
发病24-48小时后,粪便中开始混有黏液、脓液及新鲜血液。肠道黏膜溃疡出血和炎性渗出物增加是主要原因,严重者可能出现血水样便,需警惕脱水风险。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立即到感染科就诊并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以免毒素滞留加重病情。患者的餐具、衣物需严格消毒,防止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