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发烧后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降温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快速降温。具体方法需根据中暑程度选择,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1、脱离高温环境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腰带促进散热。平躺时抬高下肢15-30厘米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时用扇子或电扇辅助空气流通,避免人群围聚影响通风。
2、物理降温
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敷于前额、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可用25%-35%酒精擦拭皮肤,重点擦拭掌心、脚心等散热较快部位。若条件允许,可用冰袋包裹毛巾后置于患者头部,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补充水分
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或电解质溶液,每次饮用量不超过3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以免引发胃肠痉挛。若出现呕吐症状应暂停口服补液。
4、药物降温
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十滴水、人丹等祛暑中药,体温超过38.5℃时需配合使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对于意识清醒者,可将藿香正气水稀释后服用,注意用药后30分钟内避免进食。
5、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体温>40℃)、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就医途中需持续进行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心电监护设备监测生命体征。
降温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禁止采用冰水浸浴等剧烈降温方式。体温降至38℃时应减缓降温速度,每10分钟复测体温避免过度降温。恢复期需保持24-48小时静卧休息,后续1周内避免高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