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不足或活性降低,导致无法完全消化乳糖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与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肠道损伤或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等原因有关。
1、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与基因遗传相关。人体在断奶后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成年后肠道分解乳糖能力减弱。未分解的乳糖在结肠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导致腹胀、肠鸣和腹泻。此类人群可选择低乳糖奶制品或服用乳糖酶制剂辅助消化。
2、继发性肠道损伤
肠道感染性疾病如轮状病毒肠炎、克罗恩病等,可能损伤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暂时性降低乳糖酶产量。这种情况多伴随原发病症状,如发热、黏液便等。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同时配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理肠道菌群。
3、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严重腹泻、脱水等症状。此类患儿需终身使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并及时补充钙质预防佝偻病。确诊需通过基因检测和乳糖氢呼气试验。
若出现进食乳制品后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建议进行乳糖耐量试验明确诊断。日常可通过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替代鲜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缓解症状。继发性病例在肠道疾病治愈后,乳糖消化功能可能逐渐恢复。